刘裕北伐为何能够成功
一、准备充足的北伐
公元416年8月,刘裕正式从建康出兵北伐后秦。
早在公元410年,刘裕灭了南燕之后,就想顺势灭后秦,只是后来东晋内部发生了卢循的流民起义,因此将灭后秦的想法暂时放下。刘裕将卢循镇压后,本以为可以空出手来对后秦用兵,又遇到占据荆州的先后两位刺史刘毅和司马休之的不服。荆州是东晋的重兵集团所在,这个地方不服,刘裕就不可能放心北伐。于是刘裕又对荆州用兵,结果刘毅死,司马休之逃到了后秦。
完成对荆州用兵后,东晋已经形成了上下都团结在刘裕周围的统一阵线,长江上游的蜀地也被收复。在如此有利的形势下,北伐再次提上日程。刘裕对关中的战略态势,已经达成了三国时诸葛亮毕生追求而不得的目标,即占据荆州和益州,直捣长安。此时又传来一件让刘裕心想事成的事。
公元416年的正月,后秦伟大的雄主姚兴死了,他的儿子姚泓即位。姚泓即位前后,几个兄弟为皇帝位自相残杀,使得懂得站位和不懂得站位的文臣武将们被杀不少。姚兴的死本就是后秦的重大损失,这一番争权夺利之后,后秦急剧衰弱。于是,雄才大略的刘裕开始了他的北伐征途。
刘裕北伐后秦,不仅仅是他东晋和后秦的事,还有北魏的事,实际上是一出东晋、后秦和北魏的三国演义。只不过当年的三国演义是东吴和蜀汉联合抗击北方强大的曹魏,而此时的三国演义,则是北方的后秦和北魏联合抗击南方的江东。
后秦国主姚兴死前的3个月,即公元415年10月,也许姚兴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,就将女儿西平公主送到魏国联姻。魏国国主拓跋嗣将姚兴女儿纳为夫人,“宠遇甚厚”。两国演出了一场典型的孙刘联盟。
对后秦和北魏的联盟,刘裕心知肚明,他清楚打后秦不难,只是担心北魏的干涉。于是他一边警告北魏不要管闲事,一边又进行了战略上的调整。刘裕此次北伐,不以步骑兵为主力,而是别出心裁地以水军为主力。北方平原是骑兵的天下,步兵居于弱势,而以水军为主力,就使得骑兵对步兵的优势难以发挥。
二、气吞万里如虎地灭后秦
刘裕北伐的前锋部队分左中右三路:
右路军:以冀州刺史王仲德为总指挥,从山东地区西进,开通巨野一带50年前桓温北伐时用过的航道,沟通泗水和黄河,之后,向黄河南岸的北魏据点逼近。
刘裕并不想和北魏开战,可是为了保障泗水、黄河航道畅通,必须拔除北魏在黄河南岸的据点。中路军:以建武将军沈林子、彭城内史刘遵考率领的水军溯汴水向西北运动,攻占汴水沿线,负责掘开石门水口。西路军:以龙骧将军王镇恶、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的步兵从淮泗之间向许昌、洛阳开进。
刘裕主力紧随三路前锋之后,他的舰队从建康水路进入淮河和泗水,之后进入彭城(今徐州)停驻,等待泗水和黄河河道的开通。在刘裕驻留彭城期间,前方捷报频传。
西路军王镇恶和檀道济部占领许昌;中路军沈林子部占领仓垣(今河南开封);右路军王仲德部占领滑台。王仲德部占领的滑台属于北魏,因此北魏国主拓跋嗣亲自向刘裕交涉。刘裕告知拓跋嗣只是借道,“欲假道于魏,非敢为不利也”。拓跋嗣摄于刘裕军的雄壮,不敢主动进攻,只是严加防备。
西路军王镇恶、檀道济部于10月打下了洛阳。按照刘裕的命令,打下洛阳之后应该原地待命,带刘裕大军到后再行动,可是王镇恶为了抢攻,开始西进。第二年即公元417年正月,泗水和黄河航道疏通,刘裕主力离开彭城出发。
2月,王镇恶部攻克渑池,抵达潼关;中路军沈林子打到蒲坂(今风陵渡)。由于蒲坂“薄阪城坚兵多”难以攻克,因此中路军沈林子和西路军王镇恶部会合,两军联合攻打潼关,可是久攻不下,形成相持。
刘裕主力进入黄河后,拓跋嗣担心刘裕乘势进攻自己,在黄河北岸布置了10万步骑。晋军被水漂到北岸的船只,“水迅急,有漂渡北岸者”,被北魏军队俘获后全部杀死。于是刘裕命令晋军登北岸和北魏军作战,以却月阵击退北魏军。7月,刘裕大军抵达潼关,他没有进攻潼关,而是先打蒲坂,将蒲坂攻破后,由王镇恶率领水军从黄河入渭,直抵长安。
王镇恶的水军在渭河行使并未受到抵抗,原因是后秦人没有见过南方“无人驾驶”的“蒙冲小舰”,“行船者皆在舰内,秦人见舰进而无行船者,皆惊以为神”。最终王镇恶攻破长安北门,后秦国主姚泓投降,“泓将妻子、群臣诣镇恶垒门请降”。
至此,后秦国灭。9月,刘裕进了长安城。
三、突然中断的北伐和大一统计划
关中自古就是形胜之地,可攻可守,刘裕得此地,就可以据此为基地北伐中原,完成西晋以来的再次大一统。刘裕雄才大略,他当然看得到关中的战略价值,以长安为基地继续北伐也是他的本意,“公欲息驾长安,经略赵、魏”。而得到长安后,刘裕已经在为统一华夏做着准备,他准备立刻迁都洛阳。
自东汉以来,洛阳就是中原帝国的正统国都,洛阳的地理对正朔认同极为重要,前燕甚至还出现了以地理奉正朔的论调,因此得洛阳者得正统。
刘裕迁都的想法被王仲德劝止:“士卒思归,迁都之计,未可议也”意思是大家都想回家,所以暂时不要谈迁都的事。刘裕认为有理,暂时搁置了迁都的事。可是,刘裕进长安三个月后,即公元417年11月,他的态度突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,他不再北伐,也不再着手迁都,而要着急回建康了。
四、放弃北伐的表象和深层次原因:
刘裕着急回建康的表面原因,因为刘穆之死了。刘穆之是刘裕的第一谋士,相当于刘裕的诸葛亮,和刘裕同是京口人。当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时,刘穆之就来到了他身边。
刘穆之对刘裕尽心辅佐,帮着刘裕“内总朝政,外供军旅,决断如流,事无拥滞”,而且勤勉敬业,称得上鞠躬尽瘁。谋士就是用来帮助建功立业的,谋士的死,反而让英雄的刘裕放弃北伐和大一统的伟大事业,似乎说不通。
实际,刘穆之的死固然是刘裕放弃北伐的直接原因,而深层次原因,乃是刘裕的北伐动机。刘裕这次北伐前秦,本就是为了一个目的,即通过立功,获得“加九锡”的地位,为代晋称帝打基础。
从曹魏开始,“加九锡”者必称帝已经成了铁律。刘裕的这个目的,已经似“司马昭之心”,为东晋路人所知。
刘裕打下洛阳后,没有收到朝廷给他“加九锡”封赏,顿时大怒,专程派左长史王弘回建康问责。因此刘裕北伐的目的,连他的对手都看得清楚明白,大夏王赫连勃勃在刘裕打下长安后说:“裕不能久留,必将南归”。
刘穆之是刘裕在后方的可靠保障。刘穆之死,刘裕担心“根本无托”,后方极有可能不稳。刘裕本人猜忌心甚重,他的成功是通过京口北府兵获得的,此时他远离京城千里之外,担心京口再出一支北府兵,配合朝廷的反对力量破坏他代晋称帝的计划。相比称帝,北伐已经居于次要。
五、长安失守的根本原因
刘裕虽然停止了北伐,其实并不影响他巩固关中地区。只要派遣得力将领,上下齐心,凭借关中百姓们对汉室的归心,守好关中是没有问题的。
可是,刘裕还没有称帝,就开始着手借刀杀人,让北伐的悍将们火拼。根本原因,还是刘裕本人过重的疑心。刘裕的性格是“轻狡无行”,即狡猾而且说了不算,加之又是武将起家,因此对功勋武将有本能的不信任,担心这帮武将步他的后尘。刘裕返建康前,留下他12岁的次子刘义真领一万兵镇守关中,让王镇恶、王修、沈田子等一帮将领辅佐。
王镇恶是王猛之后,家本就在关中,此次又是攻破长安的首功,因此在关中人的心中极有威信,如此就引起刘裕手下南方将领的嫉妒和不信任。参军沈田子认为自己也在峣柳大战中立了功,对王镇恶就很不服气。
沈田子和一帮南方将领对刘裕说,王镇恶是关中人,又深得关中民心,因此不可信。意思是王镇恶有可能在长安自立。
刘裕没有否定沈田子的说法,而且说只要王镇恶有异动,你们就可以杀他。还私下悄悄对沈田子说:“锺会不得遂其乱者,以有卫瓘故也”要沈田子做卫瓘,自然就是授予沈田子可以临机杀人的特权。刘裕更对沈田子鼓励道:“猛兽不如群狐,卿等十余人,何惧王镇恶!”刘裕不是平息沈田子的嫉妒,反而鼓励沈田子杀人。
结果沈田子杀了王镇恶,本人又被王修所杀,最终王修又被刘义真所杀。如此这般,外敌还没有来,自己先杀了个光。刘裕不得不让刘义真撤回,而刘义真撤回时又对关中百姓大肆抢掠,于是,关中人心背离。
一年以后,即公元418年11月,长安城被赫连勃勃的大夏攻破,宣布刘裕北伐的失败。
刘裕回到建康就被“加九锡”。半年之后刘裕杀了皇帝,又过了一年半,即公元420年6月,刘裕终于代晋称帝。
刘裕登基之前,杀了多少位帝王
刘裕,字德舆,小名寄奴,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开国皇帝,出身名门,是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,史书上称其“雄杰有大度,身长七尺六寸,风骨奇伟(1)”,从军后,在平定孙恩的战斗中,刘裕以一敌千,孤身杀退数千名敌军(2),被后世誉为“武功最高的开国皇帝”,其实除了武功之外,刘裕还创造了一项记录:直接和间接干掉六位帝王,是名副其实的皇帝终结者。
下面我们就一起盘点一下死于刘裕之手的帝王:
1,桓楚武悼帝
武悼帝名为桓玄,字敬道,小字灵宝,是东晋权臣桓温之子,长期把持东晋朝政,被封为楚王,元兴二年(公元403年),桓玄逼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,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登基继位,国号为“楚”,改元“永始”,桓玄建立的楚国,史称“桓楚”。
桓玄篡位第二年,即元兴三年(公元404年)二月,刘裕聚集北府兵将1700余人,在京口起兵反楚,一举歼灭了桓玄部署于此地的部队,还杀死了桓玄的堂兄弟桓修。
刘裕传檄四方,号召各地的兵马进京勤王,桓玄抵挡不住,被迫退出建康,挟持晋安帝一路向西逃到江陵,不久又被北府军将领刘毅击败,桓玄逃回老巢江陵,但江陵城中大乱,桓玄无法停留,就采纳部下的建议入蜀,走到江陵城西枚回洲时,被益州刺史毛璩派遣的兵马杀死。
桓玄死后,被堂弟桓谦上谥号为“武悼皇帝”,首级也被割下来送到建康示众,桓玄虽然不是刘裕亲手所杀,却是因刘裕起兵反抗并击溃了其主力部队才被益州刺史杀死的,和刘裕有着莫大的关系。
2,南燕慕容超
杀死桓玄后,刘裕拥立晋安帝司马德宗复辟,重建东晋王朝,从此,东晋的大权落入刘裕之手。
义熙五年(公元409年),南燕皇帝慕容超领军南侵劫掠,刘裕率大军迎战,双方进行了几个月的激战,直到第二年,刘裕才终于包围南燕国都广固城,慕容超见情况不妙,打算割地、称臣求和,被刘裕拒绝。
义熙六年二月,南燕军挖地道出城偷袭,被刘裕击败,退回城内,南燕一些大臣打开城内投降,慕容超带领数十名亲兵企图突围,被晋军活捉,随后押送建康斩首。
3,西蜀谯纵
谯纵是东晋安西府参军,桓玄篡位后,益州刺史毛璩派遣谯纵等人领军征讨桓玄,但当地士兵不愿离开家乡去作战,就在一些军官的鼓动下反叛,共同推举谯纵为首领,不久,谯纵进军成都,杀死刺史毛璩,自称成都王,建立政权,国号为“蜀”,史称“西蜀”、“谯蜀”或“后蜀”。
义熙三年(公元407年)九月,谯纵向后秦称臣,并且派人联络后勤和桓玄余部一起夹攻东晋,义熙九年,刘裕委任西阳太守朱龄石为益州刺史,率军两万,征讨西蜀。
东晋大军屡战屡胜,攻入成都,逃出成都的谯纵走投无路,自缢而亡。王志将他的首级割下来,献给朱龄石。
4,后秦姚泓
5,晋安帝司马德宗
接连灭掉几个外部敌人,彻底消除外患之后,刘裕开始把注意力放到国内,灭掉后秦之后,刘裕已经被封为宋公,受九锡礼,但区区公爵之位根本无法满足刘裕的野心,他一直觊觎着皇帝的宝座。
谶语之说,本不足为信,但刘裕对此却深信不疑,为了早日登上皇位,刘裕指使心腹王韶之缢死晋安帝,然后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,以应谶语中的二帝之说。
6,晋恭帝司马德文
司马德文即位后,改元元熙,同事刘裕进爵为宋王,同年年底,刘裕又获加十二旒冕、天子旌旗等皇帝规格的殊礼,司马德文对此敢怒而不敢言,他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傀儡皇帝,无能力制约刘裕。
有了司马德文这个皇帝,应了“昌明之后有二帝”这句谶语,至此,司马德文失去了利用价值,第二年六月,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,东晋王朝灭亡,刘裕改国号为宋,史称刘宋,司马德文则被废为零陵王,几个月后,即被刘裕派人用棉被闷死。
刘裕代晋自立后,定都建康,在位期间,“清简寡欲,严整有法度,被服居处,俭于布素,游宴甚稀,嫔御至少……财帛皆在外府,内无私藏……内外奉禁,莫敢为侈靡(4)”被明代大儒李贽誉为“定乱代兴之君”,也被后世誉为南朝第一帝。
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也在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中盛赞刘裕的功绩:“……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!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