蒯通是个什么样的人
韩信是汉高祖刘邦麾下军方第一人,可以这样说,大汉帝国的江山,至少有一半是韩信拿下的。“平三秦,灭赵,伐齐,破楚”这样的灭国之功简直让刘邦有一种赏无可赏的“郁闷”。韩信能够立下这样一个个灭国战功,这和韩信麾下的文武团队也是密不可分,而在韩信的谋士团当中,李左车和蒯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韩信的“高级参谋”。
然而深度分析历史资料,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猜疑,也许,蒯通玩的是秦汉版无间道,他的真实身份也许是项羽的卧底,蒯通这个人虽然历史知名度远远不如张良陈平,但他却堪称“毒士”,甚至差点让刘邦丢了大汉江山。那么,蒯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为什么说他差点害刘邦丢了江山呢?
辩士蒯通
蒯通,原名蒯彻,因为史学家避讳后来的汉武帝刘彻,所以历史顺便帮他改名为蒯通。根据历史的一丝“蛛丝马迹”得知,在三国风云时代当中,蒯越这个三国知名谋士也许就是蒯通的后代。正如历史学家们所说,蒯通与其说是谋士,不如说他是一个杰出的“外交家”。其顶级辩才就是在人才辈出的秦汉时代也是数一数二的。
蒯通成名之作是“范阳易帜”。秦二世元年,赵王武臣攻打范阳县。蒯通就主动要求去范阳城“劝降”,果然,在蒯通极高的辩才之下,范阳县令徐公果然开城投降。接下来,更是因为蒯通,三十多座城池不战而下。
毒士蒯通的“乱齐之策”
然而就在蒯通成名后不久,他却“神秘失踪”了,在接下来的5年里,蒯通都没有什么“大作”出来。蒯通是一个有真材实料的大才,他自然不甘愿给平庸的赵王武臣效力。就如某一部电影台词一样:我一直在等一个机会,我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。蒯通在5年以后,也就是汉四年,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蒯通给韩信献上了“伐齐之策”,而后人称之为“乱齐之策”。
“伐齐之策”的历史背景就是,当时大汉帝国针对齐国的征伐行动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刻。刘邦为了减少损失,派了自己手下得力干将郦食其前去劝降齐王田广。这次“和平谈判”开始非常顺利,就在齐王田广想顺水推舟答应归降汉朝,却听到前线将领报告,汉朝大将军韩信已经率军打进了齐国境内。这一下子,齐王可气坏了,敢情你刘邦是玩我啊,一边派人和我谈判麻痹我,一边却派韩信这样的超级战将来攻我城池,于是,齐王田广一气之下就将郦食其给煮了。
其实,这一切都是因为“毒士”蒯通给韩信的建议。韩信在得知汉王派使者和齐王谈判,原本是命令军队暂停行动的。但是作为韩信身边一等一的谋士,蒯通却这样对韩信说。将军,你如此勇猛、有谋略的大将军,率领好几万大军也只能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,而郦食其区区一个书生如果能够说服齐王田广投降,那么人家一张嘴就能拿下齐国七八十座城池,这样不是显得大将军你还不如一介书生吗?更何况,大将军你接到汉王停止军事行动的命令了吗?
就这样,在蒯通的建议下,韩信果然发兵齐国,从而导致汉齐两国谈判破裂,一位优秀的外交家也无辜牺牲。《史记·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卷》司马迁这样说:“甚矣蒯通之谋,乱齐骄淮阴,其卒亡此两人!蒯通者,善为长短说,论战国之权变,为八十一首。”司马迁就认为,蒯通是“乱齐之策”的罪魁祸首,很多历史学家也指出,如果不是蒯通不给韩信献上这个乱齐之策,那么汉朝是完全可以和平解放齐国的,刘邦对韩信也不会进一步猜疑。
“乱齐之策”也被不少史学家认为,这个蒯通很有可能不是真心为韩信谋划,因为这样解决齐国,不但不能让韩信赢得战功,不能赢得齐国人的人心,反而加深了刘邦对韩信的忌惮,毕竟,没有一个领袖会喜欢不听命令的将领。
而“乱齐之策”怎么看,都是楚国得利。因为韩信这么一打,齐王虽然战败了,但他还是带着残余力量投靠了楚国,反而增加了楚国的力量。相反,汉朝如果可以和平解决齐国问题,那么汉齐两国就能合击楚国,楚国的处境那可就大大不妙了。由此,不少史学家推断,蒯通很有可能是项羽派往韩信身边的“卧底”,小彻大胆地想象一下,蒯通那5年默默无闻的日子,难道是项羽范增他们在对蒯通进行情报培训吗?
蒯通力劝韩信三分天下
楚汉争霸进入了相持阶段时,项羽为了缓解自身压力,派了使者单独和韩信进行了谈判。项羽提出了一个令韩信几乎难以拒绝的提议,那就是韩信完全可以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。而此时,蒯通对韩信的建议却是和项羽一致,他不但对韩信说,将军你的实力已经足以和项羽、刘邦三分天下,而且如果你不独立,那么以将军你的实力,那么功高盖主的你很有可能被刘邦这个多疑的人给弄死。
蒯通不止一次地劝告韩信,而且利用面相等迷信手段,说韩信将来最多能够被封侯,而且还不安全等言论来进一步劝说韩信独立,可惜的是,韩信这时还没有完全丧失理智,他知道,自己是战神,但是如果自己真的造反,那么自己的下场只有死亡,而且会遗臭万年。
当然,这个时候,韩信还对刘邦很有信心,他认为刘邦会让自己“统治”齐国,可惜,韩信还是判断失误了。之后,刘邦不但开始找理由去整编韩信的军队,而且还将韩信调到楚国任职。
这一次劝说韩信独立,更是很说明问题,作为一个顶级谋士,蒯通不可能看不出来,韩信虽然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,但他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领袖,军事并不能解决一切,韩信自立的最终结局也许只有死亡。由此,对于蒯通是项羽的间谍这个问题,更值得去探讨一番了。
总结语:
对于张良萧何陈平这些秦汉时期的顶级谋士,也许我们大家都颇为了解。对于蒯通这样的“知名度”不高的谋士,也许大部分人都不认识。但蒯通作为韩信身边数一数二的谋士,这个历史上的“小人物”却差点忽悠的韩信和刘邦、项羽三分天下,那么如果蒯通真的成功了,也许我们的汉高祖刘邦还真的有可能丢了江山呢?那么,蒯通真的是项羽的“无间道”吗?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?真相早就是已无从考证。
韩信临死前为何会提到谋士蒯通
韩信是个智勇双全的能人,他是西汉开国元勋,他不仅与萧何、张良并称汉初三杰,又与彭越、英布并称汉初三将。很多人对韩信十分感兴趣,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。
于刘邦而言,韩信其人可敬又可恨。楚汉之争的整个过程里,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,破代、齐,平赵、燕,既能背水一战,又于垓下围项羽,可以担得起“功无二于天下”。但同时,以上的战斗力在刘邦吕雉夫妻眼中也是怪物一般的存在,放在那,终归是威胁。
汉十年,刘邦出门平定叛乱,吕后自己在家把韩信给杀了。这是不是夫妻二人的计谋不知道,但他们配合的倒非常默契:吕后派人送出消息,说刘邦凯旋归来,准备庆功,韩信于是毫无戒备的来到汉宫,瞬间中了埋伏,等到刘邦真的回家,发现他已经死了,又高兴,又感伤。
其实韩信之死,是注定的事。
汉四年(公元前203年),楚汉正打的焦灼,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。同一年,韩信已经平定了四国,正想着如何维系胜利形势,遂写信给刘邦道“齐国奸诈,希望您能封我为代理王,稳定局面”。刘邦收到信以后又气又急,在他看来,这是赤裸裸的威胁。
公元前202年,刘邦与韩信相约突袭楚军,韩信过期未至,刘邦惨败。谋士张良献计,封韩信为齐王,再以“借兵”为由,请求齐王援救,韩信果然带军前来。
这场战役,项羽的十万人马被围困,后被汉军四十万人全部歼灭,楚霸王见大势已去,自刎以告慰江东父老。
所以你看,一切都仿佛在说“韩信不来,刘邦不赢”,为了“赢”,刘邦什么条件都得答应。真相是不是如此并不重要,关键是,刘邦也这么想。这么一来,韩信要死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。
虽然他注定要死,但并不代表没有意识到。
韩信身边有一谋士,名叫蒯通,他曾献上一计:当刘邦强时,帮助项羽,当项羽强大,援助刘邦,而自己则占据齐地有利的地形,联合周围封地,三分天下;并指出,如果一直跟着刘邦,那最后结局就是狡兔死,走狗烹。
蒯通说的对吗?对。但是韩信没有遵从,用他自己的话说:汉王待我不薄,我又怎么可以见利忘义?
报答知遇之恩是一方面,更关键的,还是他太累了。
这一点太史公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早有暗示:
韩信出身贫寒,没地耕,也不会经商。好不容易让人带出家乡投靠项梁,还不受重视。项梁死后,跟随项羽,几次献计,对方都不理会。到了刘邦这里,领兵打仗、出谋划策,方得以安定。年纪不大,可是花费三十年寻寻觅觅终于得到“对”的路,这时候让放弃,谁都会犹豫,也就是这份犹豫,令其丢掉性命。
司马迁绝对有写小说的素质,单是韩信死这一段,就画面感极强:
临斩,韩信道:“后悔没听蒯通的话!”
刘邦回来问吕后:“他死前说过什么没有?”
吕雉:“他说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”
刘邦:“抓来煮了吧。”
煮了吧……煮了吧……煮了吧
司马迁笔下,刘邦说出这话如此轻巧,可见平时惯用此招。短短三个字,其实已经表达出对刘邦的态度:厉害是真厉害,阴狠也是真阴狠。有什么做法还能比让对方慢慢的死去更痛苦呢?
蒯通怎么说服刘邦
好在,这蒯通也不是一般人。《汉书》说他“辩才无双”,临危之际又体现出来了。
他对刘邦道:“秦末暴政,六国反叛,天下有血气的人均想争一争,这有什么错吗?只是并不是谁都有足够过人的心智成为胜者。况,各为其主,那时我的主人只有韩信,又有什么错?”
一句话,两个观点:1.先夸了刘邦是胜利者。2.各为其主,谁都不能说是错的。
刘邦果然动摇,遂放掉蒯通。
其实,让刘邦仁慈一回的不仅仅是蒯通的话,更是韩信已死,再无敌人,目的已经达到。试想若是韩信正屯居于齐地,刘邦还会放掉这个谋士吗?只是蒯通率先想到这一点,说了该说的话。
最强的辩士永远可以窥透人心,在对方即将崩溃时添上最后一根稻草,又或是当对方没理由放手时,自己顺水推舟。
后记:韩信有没有造反是历史争议话题,本文不做定论。很多人都说他的目标只是当一个异姓王,所谓的“国士无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