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翃,唐代诗人,尝以监察御史使洪州。张九龄在洪州时,翃与往还。诗一首。 ...
孙翃。 孙翃,唐代诗人,尝以监察御史使洪州。张九龄在洪州时,翃与往还。诗一首。
据《太平广记》卷三九六引《神异录》,玉龙子本为唐太宗晋阳宫中旧物,开元中,三辅旱,乃密投之于南内龙池。及玄宗幸西蜀,回至渭水,临流濯弄,沙中得之。后为小黄门私窃,以遗李辅国。辅国夜闻柜中如有声,开而视之,已失所在。此人为诗咏之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,即据《太平广记》辑出。 ...
天宝时人。 据《太平广记》卷三九六引《神异录》,玉龙子本为唐太宗晋阳宫中旧物,开元中,三辅旱,乃密投之于南内龙池。及玄宗幸西蜀,回至渭水,临流濯弄,沙中得之。后为小黄门私窃,以遗李辅国。辅国夜闻柜中如有声,开而视之,已失所在。此人为诗咏之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,即据《太平广记》辑出。
裴光庭(678年-733年),字连城,绛州闻喜(今山西闻喜东北)人,唐朝宰相,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,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之子。裴光庭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眷房,早年以门荫入仕,历任太常寺丞、郢州司马、司门郎中、兵部郎中等职,后因建议让突厥参与封禅,升任鸿胪少卿、兵部侍郎。开元十七年(729年),裴光庭拜相,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,次年又升任侍中。他任相期间,提出“循资格”,以资历作为擢用官吏的标准,还建议向吐蕃传播中原典籍,后封正平县男。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,裴光庭病逝,时年五十八岁。追赠太师,谥号忠献。 ...
裴光庭。 裴光庭(678年-733年),字连城,绛州闻喜(今山西闻喜东北)人,唐朝宰相,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,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之子。裴光庭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眷房,早年以门荫入仕,历任太常寺丞、郢州司马、司门郎中、兵部郎中等职,后因建议让突厥参与封禅,升任鸿胪少卿、兵部侍郎。开元十七年(729年),裴光庭拜相,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,次年又升任侍中。他任相期间,提出“循资格”,以资历作为擢用官吏的标准,还建议向吐蕃传播中原典籍,后封正平县男。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,裴光庭病逝,时年五十八岁。追赠太师,谥号忠献。
一作康 ...
康珽。 一作康
苏绾,尝为书记,与杜审言同时。唐朝诗人。 ...
苏绾。 苏绾,尝为书记,与杜审言同时。唐朝诗人。
薛克构。 薛克(一作尧)构,天授中,官至麟台监。诗一首。
窦洵直中国长庆进士,是一个文学 诗人,代表作品:鸟散余花落。 ...
窦洵直。 窦洵直中国长庆进士,是一个文学 诗人,代表作品:鸟散余花落。
高崇文(746年—809年11月6日[1] ),字崇文,幽州(今北京一带)人,祖籍渤海蓚县(今河北景县),出身渤海高氏。唐代名将。曾率军击破吐蕃、平定西蜀,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邠州刺史、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、京西都统。元和四年(809年),高崇文去世,年六十四,赠司徒,谥号“威武”。会昌六年(846年),配享宪宗庭庙。 ...
高崇文。 高崇文(746年—809年11月6日[1] ),字崇文,幽州(今北京一带)人,祖籍渤海蓚县(今河北景县),出身渤海高氏。唐代名将。曾率军击破吐蕃、平定西蜀,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邠州刺史、邠宁庆三州节度观察等使、京西都统。元和四年(809年),高崇文去世,年六十四,赠司徒,谥号“威武”。会昌六年(846年),配享宪宗庭庙。
高铢,元和六年登进士第。穆宗即位,入朝为监察御史,累迁员外郎、吏部郎中。太和五年,拜给事中。七年,为外官监考使。八年十月,文宗用国子助教李仲言为侍讲,铢率谏官伏阁论曰:“仲言素行纤邪,若听用,必乱国经。”上令中使宣谕曰:“朕要仲言讲书,非有听用也。”是岁,先旱后水,京师谷价腾踊;彗星为变,举选皆停,人情杂然流议。郑注奸谋,日闻于外。铢等犯难论诤,冀上省悟。既奉宣传,相顾失色,以其危亡可翘足而待也。明年,训、注窃权,恶铢不附己,五月,出为越州刺史、御史中丞、浙东观察使。开成三年,就加检校左散骑常侍,寻入为刑部侍郎。四年七月,出为河南尹。会昌末,为吏部侍郎。 ...
高铢。 高铢,元和六年登进士第。穆宗即位,入朝为监察御史,累迁员外郎、吏部郎中。太和五年,拜给事中。七年,为外官监考使。八年十月,文宗用国子助教李仲言为侍讲,铢率谏官伏阁论曰:“仲言素行纤邪,若听用,必乱国经。”上令中使宣谕曰:“朕要仲言讲书,非有听用也。”是岁,先旱后水,京师谷价腾踊;彗星为变,举选皆停,人情杂然流议。郑注奸谋,日闻于外。铢等犯难论诤,冀上省悟。既奉宣传,相顾失色,以其危亡可翘足而待也。明年,训、注窃权,恶铢不附己,五月,出为越州刺史、御史中丞、浙东观察使。开成三年,就加检校左散骑常侍,寻入为刑部侍郎。四年七月,出为河南尹。会昌末,为吏部侍郎。
薛元超(623年-684年),名振,以字行,蒲州汾阴(今山西万荣)人,唐朝宰相,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,文学馆学士薛收之子。薛元超出身于河东薛氏西祖房,早年以门荫入仕,历任太子舍人、给事中、中书舍人、黄门侍郎、饶州刺史、东台侍郎、简州刺史、正谏大夫,袭爵汾阴县男。仪凤元年(676年),薛元超拜相,授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。永隆二年(681年),升任中书令,兼任太子左庶子,辅佐太子监国,并在唐中宗继位后因病致仕。光宅元年(684年),薛元超病逝,时年62岁。追赠光禄大夫、秦州刺史,谥号文懿,并陪葬乾陵。 ...
薛元超。 薛元超(623年-684年),名振,以字行,蒲州汾阴(今山西万荣)人,唐朝宰相,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孙,文学馆学士薛收之子。薛元超出身于河东薛氏西祖房,早年以门荫入仕,历任太子舍人、给事中、中书舍人、黄门侍郎、饶州刺史、东台侍郎、简州刺史、正谏大夫,袭爵汾阴县男。仪凤元年(676年),薛元超拜相,授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三品。永隆二年(681年),升任中书令,兼任太子左庶子,辅佐太子监国,并在唐中宗继位后因病致仕。光宅元年(684年),薛元超病逝,时年62岁。追赠光禄大夫、秦州刺史,谥号文懿,并陪葬乾陵。
生卒年不详。密州莒县(今山东莒县)人。玄宗天宝十载(751)进士及第,尝任长安尉簿,十二载与苏源明、袁广、权衡等会于郓州小洞庭洄源亭,夜宴赋诗。事迹散见苏源明《秋夜小洞庭离宴诗序》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。 ...
庄若讷。 生卒年不详。密州莒县(今山东莒县)人。玄宗天宝十载(751)进士及第,尝任长安尉簿,十二载与苏源明、袁广、权衡等会于郓州小洞庭洄源亭,夜宴赋诗。事迹散见苏源明《秋夜小洞庭离宴诗序》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。
崔成甫,官校书郎,再尉关辅,贬湘阴。有《泽畔吟》,李白为之序。其为陕县尉时,韦坚为陕郡太守,兼水陆转运使,凿潭望春楼下。成甫因变得体歌为得宝歌,坚命舟人歌之,成甫又广为十阕,今不传。存诗一首。 ...
崔成甫。 崔成甫,官校书郎,再尉关辅,贬湘阴。有《泽畔吟》,李白为之序。其为陕县尉时,韦坚为陕郡太守,兼水陆转运使,凿潭望春楼下。成甫因变得体歌为得宝歌,坚命舟人歌之,成甫又广为十阕,今不传。存诗一首。
生卒年、籍贯皆不详。文宗开成时登进士第。与王继勋友善,有诗唱和。事迹见《唐诗纪事》卷五二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。 ...
夏鸿。 生卒年、籍贯皆不详。文宗开成时登进士第。与王继勋友善,有诗唱和。事迹见《唐诗纪事》卷五二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。
吴郡吴人。博通经史。玄宗开元中,为宰相萧嵩、张九龄荐入集贤院,预修国史、《六典》及《开元礼》。迁集贤直学士,官河南府仓曹参军。天宝初,预注《礼记·月令》。终官国子司业、集贤殿学士。 ...
陆善经。 吴郡吴人。博通经史。玄宗开元中,为宰相萧嵩、张九龄荐入集贤院,预修国史、《六典》及《开元礼》。迁集贤直学士,官河南府仓曹参军。天宝初,预注《礼记·月令》。终官国子司业、集贤殿学士。
孙思邈(581-682),京兆华原(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)人,唐代医药学家,被后人称为“药王”。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,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,研究古人医疗方剂。他选择了"济世活人"作为他的终生事业,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,他走遍了深山老林。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,不断积累走访,及时记录下来,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《千金要方》。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《唐新本草》。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...
孙思邈。 孙思邈(581-682),京兆华原(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)人,唐代医药学家,被后人称为“药王”。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,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,研究古人医疗方剂。他选择了"济世活人"作为他的终生事业,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,他走遍了深山老林。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,不断积累走访,及时记录下来,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《千金要方》。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《唐新本草》。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
裴皞,字司东,系出中眷裴氏,世居河东为望族。皞容止端秀,性卞急,刚直而无隐,少而好学,苦心文艺,虽遭乱离,手不释卷。唐光化三年,擢进士第,释褐授校书郎,历谏职。梁初,当路推其文学,迁翰林学士、中书舍人。卒年八十五。赠太子太保。裴皞之享年,李调元《全五代诗》卷十二记为“卒年八十”。按谓裴皞卒八十殊误。 ...
裴皞。 裴皞,字司东,系出中眷裴氏,世居河东为望族。皞容止端秀,性卞急,刚直而无隐,少而好学,苦心文艺,虽遭乱离,手不释卷。唐光化三年,擢进士第,释褐授校书郎,历谏职。梁初,当路推其文学,迁翰林学士、中书舍人。卒年八十五。赠太子太保。裴皞之享年,李调元《全五代诗》卷十二记为“卒年八十”。按谓裴皞卒八十殊误。
神迥(566~630)唐代僧。冯翊(陕西)临晋人,俗姓田。聪慧绝伦,博通经典,年少出家。住京师大庄严寺,常于春夏之间云游山林,精进修业,致力于大乘教说之布衍,好嘲笑当代世人之重视武功,而努力于老庄、诗、史等文学研究,人皆敬畏,号大论主。大业十年(614)入禅定寺。后应诏入鸿胪寺,教化三韩(新罗、高句丽、百济)之外国留学生及诸方之士。贞观三年(629)入蜀,从事道俗之宣化。贞观四年示寂于法聚寺,世寿六十五。(续高僧传卷十三) ...
神迥。 神迥(566~630)唐代僧。冯翊(陕西)临晋人,俗姓田。聪慧绝伦,博通经典,年少出家。住京师大庄严寺,常于春夏之间云游山林,精进修业,致力于大乘教说之布衍,好嘲笑当代世人之重视武功,而努力于老庄、诗、史等文学研究,人皆敬畏,号大论主。大业十年(614)入禅定寺。后应诏入鸿胪寺,教化三韩(新罗、高句丽、百济)之外国留学生及诸方之士。贞观三年(629)入蜀,从事道俗之宣化。贞观四年示寂于法聚寺,世寿六十五。(续高僧传卷十三)
苏州嘉兴人。能诗。德宗贞元元年进士。宪宗元和中,累官主客郎中、户部郎中。十三年,为给事中。穆宗即位,以曾为东宫侍从之臣,赐爵。 ...
陆瀍。 苏州嘉兴人。能诗。德宗贞元元年进士。宪宗元和中,累官主客郎中、户部郎中。十三年,为给事中。穆宗即位,以曾为东宫侍从之臣,赐爵。
沈东美,生卒年待考,唐代沈佺期之子 ...
沈东美。 沈东美,生卒年待考,唐代沈佺期之子
唐高祖李渊(566年-635年6月25日),字叔德,陇西成纪人,祖籍邢州尧山,唐朝开国皇帝。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,七岁袭封唐国公。义宁二年(618年)农历五月,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,建立唐朝,定都长安,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,统一全国。武德九年(626年),玄武门之变后,李渊退位称太上皇,禅位于儿子李世民。贞观九年(635年),李渊病逝。谥号太武皇帝,庙号高祖,葬在献陵。上元元年(674年)农历八月,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。天宝十三载(754年)农历二月,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。 ...
李渊。 唐高祖李渊(566年-635年6月25日),字叔德,陇西成纪人,祖籍邢州尧山,唐朝开国皇帝。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,七岁袭封唐国公。义宁二年(618年)农历五月,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,建立唐朝,定都长安,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,统一全国。武德九年(626年),玄武门之变后,李渊退位称太上皇,禅位于儿子李世民。贞观九年(635年),李渊病逝。谥号太武皇帝,庙号高祖,葬在献陵。上元元年(674年)农历八月,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。天宝十三载(754年)农历二月,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。